2月6日,立春后的首個工作日,泉城大地春意盎然。
春風送暖傳捷報。濟南“牽手”北京大學,雙方簽署重磅戰略合作協議,將在健全人才常態化合作機制、開展城市軟實力合作研究、加強醫學研究領域合作交流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
“強強聯手”是此次簽約傳遞出的強烈信號。一方,是戰略機遇疊加下,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文化名城;另一方,是坐擁深厚人文學術底蘊,奮力譜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篇章的百年名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與院校合作正是一條有效路徑,而濟南可謂“輕車熟路”。在“牽手”北大之前,這座城市還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往來密切、開展合作。
相向而行的合作,結出雙贏的碩果。名校青睞名城,名城吸引名?!獫虾我該碛羞@份“雙向奔赴”?
名校名城雙向選擇,濟南這個“朋友”值得交
對于高速發展的濟南來說,教育、科技、人才都是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資源。
如何搶抓先機,掌握這些重要資源?
找準方向,便可事半功倍。高校院所無疑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和“策源地”。濟南走上與院校的合作之路順理成章。
以此次濟南與北大的合作為例,北大培養的青年才俊可以到濟南就業創業、實踐實習;北京大學濟南城市軟實力研究院為探尋城市軟實力提升路徑提供了平臺載體;濟南的醫學科研人才可以到北大學習深造……
教育資源、科研平臺、高端人才全部涵蓋其中,此次簽約收獲頗豐。
合作的選擇是雙向的。北大等高等院校為什么對濟南青眼有加?
實力和誠意是濟南的優勢所在。
如今的濟南,面積超過一萬平方公里、實有人口超過一千萬,地區生產總值連續6年跨越6個千億臺階,2022年達到12027.5億元??陀^的數字直觀地展示出濟南的“硬實力”。同時,戰略紅利交匯疊加、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科技創新實力雄厚、數字賦能勢頭強勁、人才保障基礎堅實、金融服務優勢突出、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城市品質生態宜居、人文環境厚重淳樸等十大發展優勢同樣吸引力十足。
合作是互惠雙贏的。在合作內容上,濟南誠意滿滿——為雙方合作提供政策、資金、場地支持,為來濟人才提供工作崗位和發展空間。在合作態度上,濟南同樣真心實意——此次“牽手”北大,市委書記劉強,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帶隊親赴北大簽約,展示出來自齊魯大地的合作誠意。
誠意滿滿且實力不俗,這樣的城市自然備受青睞。
廣結善緣良友,濟南的名校院所“朋友圈”擴容進階
不止北大,濟南近年來不斷擴大自己的“朋友圈”,與不少高校院所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山東大學1901年誕生于濟南。生于斯,長于斯,盛于斯,這座學校和這座城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和情誼。
2020年3月,山東大學與濟南市人民政府舉行深化校地合作簽約活動,發布了《打造“山大系”品牌服務濟南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根據方案,山東大學將積極調動師生、校友、校屬企業、附屬醫院、基礎教育力量,打造由“山大師生系”“山大校友系”“山大校企系”“齊魯醫學系”和“山大基教系”等組成的“山大系”服務品牌,為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與省內大學“交朋友”的同時,濟南還不斷北上、南下擴展“朋友圈”。
2019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學與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前沿技術研究院簽約暨揭牌儀式舉行。研究院為新型研發機構,落戶濟南高新區,按照“專家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的模式,重點發展前沿電子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醫工融合、大數據智能處理、虛擬現實與仿真等產業。
2020年7月,濟南市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全面合作簽約暨山東區塊鏈研究院揭牌活動舉行。根據合作協議,濟南市和清華大學將在戰略決策咨詢、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人才教育合作與交流、產業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
2021年8月,濟南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舉行“介孔谷”項目合作簽約活動,“濟南介孔谷產業技術研究中心”落地濟南。
與高校合作的同時,濟南的“朋友圈”中不乏重量級科研機構。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簽署。三年來,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重點引進落地了一批“國字號”大院大所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批先進技術領跑國內,甚至打破國際壟斷,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初步顯現。
結交良友、共謀發展的路還在向前,濟南的院?!芭笥讶Α北貙⒃絹碓綇V。
名校名城共贏,院校與濟南合作結出累累碩果
雙方攜手,平臺載體往往是合作“主體”。
北京大學濟南城市軟實力研究院、山東大學國際醫學中心、山東區塊鏈研究院、濟南介孔谷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等項目接連扎根濟南、茁壯生長。
2022年,濟南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機構或企業在濟設立研發或成果轉移轉化機構18家,累計達215家。
創新,是與院校合作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2022年7月,山東區塊鏈研究院成果發布活動舉行,發布的產品基于一流的創新技術,在共識和密碼技術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其中,迪諾鏈2.0產品,全球首創可證明安全的動態節點管理共識算法Dyno,核心模塊未使用任何開源代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此外,迪諾鏈還通過了CFCA金融級區塊鏈技術檢測,拿到了服務金融行業的入場券。
在創新帶動下,產業發展隨之提速。
截至2022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引進20余家高科技成長型企業,其中,在2022年4月份孵化的高科技企業山東瑞源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當年9月營收已近2000萬元。
高校院所是招引人才的重要陣地。
“人才”也是濟南與高校院所合作的“高頻詞”。如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目前,濟南已落地“中科系”科研院所15家,集聚科研人員超2000人。成立規模62億元的齊魯科學城科創投資基金,依托基金紐帶作用,推動中科系先進成熟技術落地轉化。
剛剛與北大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中,健全人才常態化合作機制被擺在首要位置。北大將鼓勵支持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和在校生來濟就業創業和實踐實習,聯合有關高校、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等合作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引才載體。
一個個碩果都是與院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生動實踐。隨著更多合作的種子播下,豐收的季節令人期待!
中國式現代化,名校名城志同道合共贏未來
回望來時路,堅實的碩果掛滿枝頭。面向前方,與院校合作的道路只會越走越寬闊。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質量科技創新。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推進科教強市人才興市,加快構筑強省會建設戰略性支撐。
在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方面,濟南將聚力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首個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3家省實驗室建設,推進泉城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基地。
加快齊魯科學城建設步伐,全力推進中科院理化所二期、空間應用中心等工程建設,打造北方先進激光研究與高端制造基地,提升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引領帶動能力。支持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區塊鏈研究院、濟南通用超算平臺等平臺載體做大做強,新增新型研發機構5家。
在推進科教強市人才興市的過程中,與院校合作仍將是一條有效路徑。
2023年,濟南還將聚焦重點項目建設,提升創新策源與引領能力。加快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項目園區建設,引導落地院所開展高層次人才引進、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及成果轉化。強化基礎研究,完善實驗室體系,引導支持駐濟高校、院所和企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省實驗室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優化提升省重點實驗室,梯次化培育市級重點實驗室。
志同道合、同心同向。濟南的懷抱始終向各類高校院所敞開,用真誠開啟與“新老朋友”的每一份合作,用擔當為項目落地提供服務支撐,在這片面積超過一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熱土上,攜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共謀發展、共贏未來!
(編輯:胥曰波; 責任編輯:姜琳; 終審: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