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既是發展的內生動能,又是與時俱進的“關鍵密鑰”。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納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
站在全新的高度布局科創未來,濟南將如何激發創新動力與活力,增強發展后勁?2月2日,在濟南市委、市政府“凝心聚力抓項目蓄勢賦能促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市科學技術局局長陳西武圍繞“加快重大科創項目建設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進行發布。從這場發布會上,人們看到了濟南瞄準高端前沿、領風氣之先的決心和行動。
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提升全市科技創新實力
濟南提出創建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實現這一目標,重在創新,要在落實。
陳西武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市科技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好全市2023年“項目突破年”工作動員大會精神,錨定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目標,聚焦重點項目建設,提升創新策源與引領能力,聚焦創新主體培育,提升關鍵技術研發能力,聚焦成果轉移轉化,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聚焦高端人才引進,提升人才創新活力,奮力提高全市科技創新實力,為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今年,濟南將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為主力的科技型企業梯隊,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00家。同時,濟南將積極爭取省重大創新工程項目,實施“揭榜掛帥”,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打造創新聯合體,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5-10項。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2023年,濟南還將支持用人單位發揮引才主體作用,遴選一批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的科技領軍人才,持續做優各級人才工程,實施外專倍增計劃,設立外國專家服務驛站,提高人才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提供堅實支撐。
高效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
打造“研究院經濟”
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成立3年來,重點引進落地了一批“國字號”大院大所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植物基因編輯、輕型燃氣輪機、核輻射監測、高端顯微光學裝備等一批先進技術領跑國內,甚至打破國際壟斷,創新輻射帶動能力初步顯現。
對于如何高效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彭文博說,2023年,市科技局將從全力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落地院所工程建設,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加速形成創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金融助力科技產業發展作用,大力引進和培育高端人才等方面高效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對于突破關鍵技術,加速形成創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彭文博說,濟南將瞄準前沿科技創新技術,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不斷突破關鍵技術。同時,依托“中科系”落地項目,再集聚落地一批中字頭、國字號重磅項目,打造“研究院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將持續激發齊魯科學城科創母基金活力,力爭推動發行34只專項子基金落戶科創城。
強化科創企業梯次培育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
全市2023年“項目突破年”工作動員大會提出,要強化科創企業梯次培育。
近年來,市科技局始終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多措并舉加大科創企業梯次培育力度。據統計,2022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7613家,同比增長31%,占全省總量的21%,入庫數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700家,同比增長30%以上,占全省總量的22%左右,新增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濟南市科學技術局二級巡視員劉德志介紹說,2023年,市科技局將認真貫徹落實“項目突破年”工作動員大會精神,牢固堅持“企業至上、服務至上”工作理念,充分調動全市科技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政策落實、強化服務、引導創新三個方面“下功夫、求實效”,力爭在科創企業梯次培育上實現新突破。
其中,市科技局將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為科創企業梯次培育“架橋鋪路”。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
變“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
英雄不問出處,誰能干誰上。
近年來,市科技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針對濟南企業急需解決的,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又無法突破的問題,組織實施濟南市科技計劃“揭榜掛帥”項目,建立起了濟南市企業界出題、全國科技界答題的新機制。
據悉,2023年,市科技局將繼續組織實施“揭榜掛帥”項目,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立足“三個圍繞”篩選設置“揭榜掛帥”榜單,力爭突破5-10項關鍵核心技術。
濟南市科學技術局二級巡視員高冬梅說:“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選拔規則,堅持英雄不問出處、誰能干誰上,變‘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我們通過‘揭榜掛帥’來吸引集聚全國的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實現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p>
唱響創新驅動發展這臺“時代大戲”,濟南底氣十足,前景廣闊。積極搶占產業、技術、人才、平臺制高點,營造一流科技創新生態,濟南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展現更大科技力量。 (記者張茜)
(編輯:胥曰波; 責任編輯:袁菲; 終審:孫佳音)